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共生、分化、个体化;内射与内化(精神分析概念)

向程 2017-12-03
    浏览:760924
分享到:

共生(symbiosis)、分化(become divided)、个体化(individuality)


  共生是马勒从生物学中借来的一个概念,在此是指婴儿对与母亲处于一种未分化的融合状态的内在精神体验。共生是与“分化”相对应的词,它意味着边界模糊或消失,意味着自体与客体分化不良。从客体关系角度理解,共生是一种初始的未分化的自体-客体状态。一个自体意象与一个客体意象形成一个对应关系,两者之间由一种驱力或一种情感连接起来,并构成一个客体关系单元。当这个关系单元中的自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不清楚的时侯,就称之为“自体-客体”共生状态。

  分化又叫分离,是指婴儿的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之间的区分或分离,在外在关系上表现为开始识别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界限。大约4-6个月以后的婴儿,逐渐意识到自己和母亲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不同的两个人,于是开始有了“自我”与“非我”意识的觉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自体表象,以区别于客体表象。

  什么是个体化呢?个体化指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秩序的自我精神结构,在科胡特那里被描述为“具有内聚性的自体”。马勒有一个核心的病理学观点,即:当分化与个体化过程都出现停顿或者失败时,常常导致精神病或边缘型人格异常;当分化过程停顿或失败,但个体化过程正常,常导致自恋型人格异常。


内射(Introjection)


  内射又叫内摄(Introjection),它指将一个外部客体转化为一个稳定的内部客体表象的过程。婴儿会幻想将他们对外在客体的知觉与经验纳入自己体内,这种纳入最早从乳房开始,开始于婴儿的第一次吸奶,他会希望妈妈的乳房和自己的身体合而为一。起初,婴儿会内射好的客体,将其纳入内心以作为对抗分离焦虑的资源。然而渐渐地,婴儿有时也会内射不好的客体,并以割裂方式控制住他们。

  内射这种将外部客体转化为自己经验的心理过程,是对外部客体的表象化。个体利用它来吸收周围世界的各种图像、感觉、欲望、观念和情绪态度。比方在孩童时候,个体从父母双亲那里接受一些是非观念,他往往毫不怀疑地相信父母的宗教信仰是唯一正确的宗教。长大以后他会以自己上司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以他爱慕的朋友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或者以他活动的团体之意见形成自己的偏见。但当事人通常并不能意识到这个同化的过程。 

  每个人在一生之中不断地收集周围人们的许多观念、欲望及观点,以构建自体的内涵和人格特质,自体的发展得益或受损于这个过程。如果环境健全,其结果会很好;但若环境有缺陷,个体的人格也会反映出那些不健全的环境特征。


内化(internalization)


  内化是指将客体表象的特质转化为自体内部特质的过程,并形成与客体表象相对应的自体表象。内化过程可能表现为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或者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与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产生结合,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并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具有持久性的态度体系。内化的直接结果是丰富了自体表象的内容。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的客体元素塑造到自我与他人的一致性形象(即自体表象)中去的过程。

  内化范畴包括吸纳、内射、认同过程,依次逐渐复杂与成熟。吸纳(摄入)意指心理上的吞噬,内射则可能指将客体整合到内心形成稳定的客体表象的过程,认同指从先前内射的客体意象中,将有价值的东西归属于自体表象。不同于吸纳(吞噬),在认同阶段,自体表象与客体表象是完整的,并且相互对照。

  从自体心理学角度说,治疗师的功能是作为自体客体的替代品,作为无数“极微小内化”过程的结果,病人通过采纳治疗师形象中缓解焦虑、容忍延迟和其他的现实方面,因而使治疗成为了可能。

  事实上内化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对其核心机制进行解释的基础。通过内化,患者与分析师的治疗性联盟被建立起来,并使治疗产生了最终的疗效。不过请注意,内化不同于内射,它不是与形成客体意象有关的概念,而与形成和丰富自体(自我意象)有关。就治疗过程而言,除了分析师的解释性角色之外,在“认同”这个心理前提下,将“分析师”这个新的客体表象转化为自体或自我人格的一部分,是分析性治疗的重要过程。


(南岛/向程)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