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躁狂概述
躁狂型人格(包括轻躁狂、燥郁型人格)是一种受抑郁驱力驱使的人格类型,它与抑郁型人格具有相同的人格结构和驱力特征,其创伤模式也基本相同或类似。区别在于,躁狂者比抑郁者更善于运用“否认”心理防御机制。当这种否认防御失败后,则会转为抑郁发作。所以,我们也经常用“燥郁型”来描述这类人格倾向者。不过,不能简单地将抑郁理解为躁狂的对立面,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呼应的关系,躁狂是对抑郁的否认性防御。
那么,躁狂者有怎样的表现呢?躁狂者通常自我感觉良好,他们欢欣鼓舞、精力充沛,甚至风流倜傥、谈吐不凡。他们可能是娱乐大师,十分机智,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颇受欢迎。譬如他们惯于将严肃的事情化作玩笑,但却很难体验某种真切的情感。严重的躁狂可能极度好高骛远、自命不凡、思维奔逸、废寝忘食。但背地里却可能因得罪别人而心生愧疚、感到孤独难忍。他们普遍缺乏共情能力,甚至可能道德低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其认知能力与社会现实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躁狂者对于神经抑制类物质十分感兴趣,譬如酒精、巴比妥类药物和鸦片制剂等。
躁狂型人格者较为普遍存在于喜剧类演员、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群中。他们往往是低俗而缺乏文化内涵的演艺明星,在逗乐和妙趣横生的背后,隐藏着对社会及他人的贬损企图。在走下前台的幕后生活中,是深深的抑郁或自恨。
(二)气质、驱力与情感
躁狂者具有精力充沛、容易激动、善于交际、情绪易变和注意力涣散等特点,这可能是这类人格的遗传气质基础。当某种负性情绪来临时,这类人格者或者通过浮夸等躁狂表现来抵御痛苦感受,或者通过否认“悲伤和失望”进行防御,甚至勃然大怒,难以自控。
从驱力阶段考察,躁狂者身上存在一系列口欲期固着特征,他们口若悬河、抽烟酗酒、舔舌咬指甲,嚼口香糖等。许多这类人格患者的体重明显超标。
从情感体验角度说,躁狂者长久的亢奋是为了抵御内心的抑郁性焦虑,神色欢愉的背后是对脆弱体验的防御。从这个意义上说,典型的躁狂者通常难以体验内心的真实,也无法感受真正的欢畅与平静。
(三)防御机制及病理过程
躁狂者的核心防御是“原始否认”和“见诸行动”,也使用“贬损”防御机制,严重的躁狂发作者则会启用“全能控制”防御。
使用否认性防御的一个例子,是他们时常以忽略、浮夸或幽默来应对令其感到压力或恐慌的环境;其见诸行动倾向表现为“逃离”或“远离可能造成丧失感的情境”,或者通过纵欲、寻求刺激、挑衅行为、偷窃行为等,来躲避内心的情感痛苦。躁狂者和抑郁者不同,抑郁者会将他人理想化,躁狂者会贬损(贬抑)别人,尤其是当他们试图与对方亲密但又担心会遭遇拒绝时,贬损便成为惯常的防御。
达到精神病性水平的躁狂者可能启用全能控制型防御,他们自感法力无边、魅力超常,追求长生不老、粉丝如云、前程远大等等。精神病患者中的躁狂者还可能出现裸露冲动、强奸伴侣或密友、横行霸道等症状性行为。
(四)创伤与关系体验
早年遭遇创伤性分离,可能是躁狂者典型的体验之一,而且这种分离体验未曾经历“从悲痛到哀伤再到哀悼”的处置过程。譬如,突然发生的亲人离开、父母离婚、重要监护人去世、举家迁徙等。另一种情况是情感忽视或情感剥夺(譬如有一位缺乏情感的母亲),或者遭遇情感责难和躯体虐待,也可能是躁狂个体的另一种类型创伤。
这些创伤导致一个共同的结果,即:躁狂者对亲密依恋关系十分恐惧,因为越是依恋别人,离别或被拒绝的痛苦就越甚。从人格发展水平角度看,大多数躁狂者的人格处在“边缘性”或“精神病性”水平,其躁狂发作是为了抵御自我的解体,因为他们一旦平静下来,便会体验到分崩离析。从另一方面说,躁狂发作是为了防御抑郁情绪,因此躁狂是比抑郁更严重的抑郁。
(五)治疗、移情与反移情
躁狂型人格患者对他人和人际环境极具洞察力,加上他们脑子灵光,因此富有吸引力和魅力。正因如此,这类患者容易让治疗师感到疲于应付,或者治疗师反被其“魅力”所催眠,为其迷人的表象所蒙蔽,这是治疗师最为危险的反移情。这种反移情不仅会导致分析师无法将他们支离破碎的片段拼凑成完整的文本,而且会忽略他们肤浅情感背后的真正的痛苦以及潜在的病理状态。从躁狂型人格患者的角度说,如何让自己的对象(包括治疗师)进入这样一种“被催眠”的状态,正是他们的核心目的,并以此防御对依恋的恐惧。
治疗的关键在于,治疗师需要保持冷静姿态,首先对分析关系“可能出现的脱落”一事进行预先结构化。治疗师应该明确告诉患者,治疗期间彼此建立有意义的情感关系,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并可能因此产生“想逃离”的感觉,一旦有了这种想法或冲动,就需要双方来讨论。只有这样,治疗师才能与患者建立正式的分析关系。这一点设置很重要,以便当患者面临某种痛苦感受时,能够及时地进行讨论和处置,而不是任由他们的行为惯性而选择逃离。
对躁狂者的“否认”等核心防御,治疗师需要采取“单刀直入”的态度进行面质,而不是温文尔雅地讨论和引导。这一点和对待偏执型患者是一致的。一个基本的要求是,治疗师必须立场坚定,倾心竭力,并向他们提供积极正面的理解,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消极情感或痛苦体验,不一定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面对躁狂者,治疗师的真诚坦率、从容不迫、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可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示范。为达到这一状态,治疗师必须具备检验患者语言表达真伪的敏感性,并及时指出他们的搪塞、玩笑和敷衍之词。同样的道理,治疗师本人也应做到真情实意,敏感严谨,词必达意。
(六)鉴别诊断
(1)躁狂型人格与癔症型人格:躁狂者的驱力本质是内摄型抑郁,而且他们没有经历“从悲痛、哀伤到哀悼”的过程,因此躁狂者缺乏癔症患者那种对性别角色的关注,其内心体验也不是羞愧或自卑感,更与“阉割恐惧”无关。因此,对于癔症型患者而言,显示治疗师的“功力”、“指导性”或“优势感”可能会迅速导致关系的脱落,因为这可能导致患者强烈的“被阉割感”,或者诱发女性的性身份自卑。但躁狂者并不具备这种心理特征,治疗师的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以及治疗角色的“权威性”和“功力”,对维护治疗关系往往是有益的。
(2)躁狂型人格与自恋型人格:躁狂者的核心特征是浮夸,这很容易与自恋的“展示性自我”混淆。躁狂者的症状是为了对抗抑郁,而自恋者只是为了避免自己体验到内心空虚而需要维持展示性的自我表达。除此之外,自恋者缺乏躁狂者那样的混乱,也不会使用否认性防御,更不会出现人格解体。
(3)躁狂型人格与强迫型人格:两者都可能显得雄心勃勃并对人对己要求苛刻。不过,强迫者注重细枝末节,而躁狂者往往粗枝大叶;强迫者恪守道德、循规蹈矩,躁狂者却投机钻营,无视权威。
(南岛/向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