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亲情与爱情

黑风 2017-11-25
    浏览:1457
分享到: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为我们留下这样一句经典名言:生命中那些压倒我们的不是生活的重,而是那些难以触碰的轻。这里的“轻”指那些表面上看似无足轻重但实际上却难以舍弃的事物。在这些压倒我们的“轻”事物中,爱与情感生活便有一份不可忽视的重量,它虚无缥缈,无形无影,却在人的生命长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从生命诞生到结束,人们的成长始终离不开情感的滋养。而在所有的情感类型中,“亲情”和“爱情”作为两种基本形态的情感,占据了至高的位置。一般来说,亲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或者因子女出生、朝夕相处而建立间接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源自天然的感情,爱情则是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发自内心的彼此吸引和爱慕之情。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细胞,既是亲情与爱情的始发地,也是最重要归属地。

  爱情是构建婚姻及家庭关系的第一推力,它起于表达,止于承诺。一对情侣之中的某一方说:“我爱你,永远爱你”,另一方则说:“我也一样,爱你,天长地久,至死不渝”。但是,如何证明这样的表达不是一句虚假的应付或者一时的冲动呢?毕竟所有的事物都会变化,所有的即时体验之于时间的流逝往往都是过往云烟,要不怎会有“你到底爱不爱我?”或者“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这样的叩问!事实上,一切关系的真相是,人类因万物运动变化而被迫处于不确定、不安全的境地,因此需要承诺,恋爱者亦如此。于是,人类发明了“社会契约”制度,婚姻制度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生契约。

  基于在不确定中寻求确定、在不安全中寻求安全、在无依无靠中寻求依靠的原始动力,“契约”或“合约”将原本不确定的爱情定格下来,于是便有了婚姻和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论调是自暴自弃的怀疑主义观点,但“爱情是婚姻的起因,婚姻是爱情的结果”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以爱情为动机或推力,以婚姻为起点,继而诞生了亲子关系,配偶双方相亲相爱变成了一种承诺与责任,并以社会契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家人之间相互依存的亲情联接。在亲情的滋养下,家族之链永世轮回,一代又一代新生命诞生、成长、成熟,再次遭遇爱情,收获婚姻,儿孙满堂……生命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亲情与爱情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情感,在个体生命的不同阶段占有不同的分配比例,并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或功能。

  (1)亲情与爱情各不相同,互为补益。亲情是旅途的港湾、情绪的栖息地、心灵的寓所、日常生活中的主食或大米饭。爱情则是激情的战场、欲望的角逐地、自我的舞台、平淡生活的一份惊喜,是可口的菜肴、烈酒与席间的咖啡。亲情是持久的关怀,它一如既往地满足的是我们对安全感的需要,爱情是人生的华彩,它不可抗拒地实现对精神及肉体的结合和延续。因而,作为生本能的一种最主要的表达方式,爱情是对死亡本能的绝地反击。

  (2)亲情与爱情分别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心理研究表明,对亲情的需要总是与寻求内心的安全与归属感为目的,而对爱情的渴望则与释放本能的冲动、激活生命的潜能、创造性地表达自我的价值相关联。亲情以“零距离融合”为前提,相互心知肚明、完全了解。爱情以“零距离融合”为目标,因距离而产生诱惑与神秘,以渴求融合为基本动力,由此创造千差万别、悲欢离合的情感故事。

  (3)亲情与爱情此消彼长,相互对立和转化。人类现实的难题是,在一个特定的关系中,亲情与爱情两者不可能同时百分百,即不可能同时拥有满分的亲情和满分的爱情,而是各占一个比例,两者相加等于百分百,譬如拥有70%的爱情和30%的亲情,或者另外比例的组合。因此,在婚姻关系中如何保持一个相对均衡的比例,彼此同时拥有适度亲情与适度爱情体验,是情感生活的一个课题。否则,一个以“满分爱情”开始的男女关系,有可能很快变成“左手摸右手”的满分亲情,从而过早地丧失生命的色彩与激情。

  (4)亲情是人生的始终,爱情是人生的插曲。如果从情感体验的强度看,爱情以两性之间的激情体验为生理基础,它远胜于亲情给我们带来的潺潺细流般的满足。但是,亲情却是一生的需求,是人生的基调,其总量胜于爱情。就个体生命而言,最初的亲情体验来源于孕育生命的母体,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婴儿建立了最基本的亲情依恋模式,生命早期对父母的亲情依恋是一种压倒性的情感渴求,其重要性高于一切别的情感,甚至大于饥饿等生理需求。到了中、老年,终点又回到起点,家人之间,代际之间的亲情关怀将再次占据的重要位置。

  亲情与爱情在人的一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精神价值,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姊妹,创造了最初的关系,承担了毕生的痛苦,并发展演化出包括友情、共情与仁爱在内的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可以说,亲情与爱情是支撑一切的能源,它们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并在死神的威胁面前达成真正的妥协与平衡。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