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文化是以分类的方式发展的。分类基于词汇和概念,有概念才会形成模式。当你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实际上你也正在按照我提供的概念和模式进行分类,以此理解关于儿童心智发展的某些前瞻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是我们交流所必需。
成人通过一个一个固化的概念和模型,衍生出一套一套的分类秩序,其目的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方便人类头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沟通交流。我们用“汪汪”这个词汇来说明复杂的狗叫声,其目的就是为了交流传播。
其实,人类的文化和知识是以“通约”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并以“通约”的分类词汇来唤起内心的复杂体验。譬如,我亲临成都,去了宽窄巷子、景里等处,享用了蜀中美味佳肴,感觉到成都这个城市十分休闲,适宜人居。但是这种感觉是很难说出来的,于是我们用“休闲”、“人居”、“来了就不想走”这样的通约言语去描述,而你接触到这些词汇和句子时,就会唤起你头脑里面关于这些词句内涵的丰富体验。如果在你的成长经历中从未真正地接触过“休闲”、“人居”和“来了就不想走”的不舍环境,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将是苍白的,这时,你将无法通过我的叙述来了解成都。
分类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是因为心智对分类词汇所包含的复杂内涵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潜意识记忆。这说明一个道理,必须使儿童在“体验”与“分类”上都协调而饱满。由于分类属于左脑的功能,感知和体验属于右脑的功能,因此,这个命题就转化为:必须使儿童的左脑和右脑都要协调饱满、平衡发展。如果没有右脑的充分发展,左脑的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就是机械的、苍白的、缺乏感受和体验的。
既然左、右脑的平衡发展是理想的目标,那么是否可以同时进行左右脑训练,或者先左后右呢?结论是,不可以。
这是因为,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有顺序的。一般来说,感知与体验在先,概念与分类在后;右脑的发育在先,左脑的发育在后。这是一个基本的次序。如果我们过早开发左脑的功能,在家里教孩子识字、阅读、背诵、演讲,而不是首先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外部世界,不让孩子在涂鸦、原始音乐、自然图像和结构等方向充分发展,则可能导致右脑发育不充分或受阻,其艺术体验和创造力将严重受损。这就是现阶段屡屡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的发展性原因。
一个很重要的研究结论是:过早进行左脑的训练,可能导致右脑发育受阻,反之则没有什么问题。这一结论是说,依赖于人为的概念进行机械式分类的人,其感知和体验能力会因分类而受到抑制。其原因在于神经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当它能够用最简单的分类来处理时,它就走最简单的“低成本”路线,而不会使用用复杂的“高成本”方法。儿童记住了“花”的概念,就不用记住花本身,不用关心花是什么花,或者它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言语和概念的使用给神经系统和大脑带来的衰减效应。
所以,父母在孩子2~3岁以及整个学龄前,要将右脑的开发作为重点,让孩子充分体验大自然的丰富性,发展出饱满的右脑功能。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色彩专家,一定要在自然的色彩中刺激他,而不是只给他看颜色卡片;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就不能只是简单地让其接触“do re mi fa so la si do”这种音乐的模型和结构体系,而要让他倾听大自然的节律和声音,感受到饱满的自然音乐刺激,包括体验来自天空的深层次声音。如果一个儿童在3岁以前饱受人为的音乐刺激,他将对其它的音乐失去了感受力。
大量研究表明,成人脑细胞的3/4都处于停滞状态,而儿童则不然,他们的大脑有几十亿活动着的神经细胞,每个细胞都处于待命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比成人更聪慧。不过,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的大脑处理的是复杂信息,他们对差异敏感,对一致性的信息则不敏感。英国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给一个1岁左右的男孩玩一张黄色卡片,然后用计算机模拟和这个黄色卡片相近颜色的卡片,它们之间色差很小,在成人的肉眼里,就是一堆颜色完全一样的卡片,但孩子却能轻松地区分出不同卡片,辨别出细微的色差,找出自己玩过的那一张。由此可见,儿童是天生的画家。
几年前,我应邀去成都宽窄巷子,参加一个知名新锐女作家的新书发布会和接下来的一个后现代美女画家的画展,这两个活动都被安排在“白夜”酒吧,依序进行。结果发现,作家们个个口若悬河,极富语言表达力和故事的感染力,而等到那些美女画家们上场,个个都是“欢迎…感谢…没什么说的……”等等。为什么呢?似乎画家的言语表达天生迟钝,发育不良,或者说不善言辞,因为他们使用的是图像语言,如视觉思维、图像思维、直觉思维等,而不是逻辑言语思维。从这个意义上不难明白,画家和小说家,一个是儿童,一个是成人,画家通常比小说更孩子气、更单纯、更本真、更原始而自然。
儿童没有言语时,他们的思维方式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孩子未满6、7岁之前,父母最好不要以成人的方式教育他。譬如,如果成人教他绘画技法,看起来也许他会比别的孩子画得更像,但是这种人类生成的文化模型,会使孩子在日后逐渐失去创造性和艺术才能。
人的自然天赋和才能有四方面:色彩、结构、音乐和记忆。只有在这四个方面突出才叫“天才”,大多数孩子在这四个方面都是很棒的,是天赋的能力。想让孩子成为天才,就不要用错误的“早教”来破坏这些天赋的能力。
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孩子在6、7岁之前,生活在未分类和言语化的世界里,接受原始自然风光的沐浴,右脑得到充分的发育。稍大一些后,孩子依次进入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进入理性世界,接受左脑的训练,左脑的机能会得到充分提升。因此,这个孩子就有幸同时生活于并存的两个世界里。在他的内心,这两个世界互相调和、影响、补充和协调发展。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就是真正的全才。
(南岛/向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