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皮亚杰:感知运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征

管理员 2020-08-15
    浏览:10524
分享到:

  从心智发展角度说,儿童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龄阶段。如果以儿童的“认知发展”为主线,我们可以将儿童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0~2岁的感知运动阶段,2~7岁的前运算阶段,7~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和11岁以后的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分法。其中,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主要涉及对“感知运动”和“前运算”这两个阶段的理解。

  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品质卓越、心智健康,几乎是所有父母的期待,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以此为目标的各种理念、策略和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有一名51岁的俄罗斯女瑜伽专家在埃及以残酷而奇特的方式训练婴幼儿,画面让人看了心惊胆战。她拽着一名出生两周婴儿的胳膊和小腿在空中翻转,并表示这是为了婴儿好。一般大众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古怪的训练方法有“虐待儿童”之嫌疑,遭到许多人非议。

  采用人为手段训练提升孩子的智力,似乎是一种普遍倾向。在中国大陆,涉及儿童早教的各种理论、理念的教育训练模式同样不少。一些知名的早教品牌几乎在每一个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连锁机构,譬如蒙台梭利、华德福、华夏爱婴、金宝贝、红黄蓝、奥尔夫、亿婴天使、哆发啦音乐早教、创意宝贝、自然教育等,还有大量的针对儿童青少年的魔鬼训练营、潜能开发机构,鱼目混珠,数不胜数。

  我无意质疑或推荐某些早教机构和品牌的教育(训练)理念,只是想特别提醒父母和监护人:就孩子的成长而言,关注早期教育是必要的,但却又是慎之又慎的事情。如果不小心做出了错误决定,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对孩子的学业及心智发展产生难以补救的消极影响。

  因此,父母们一方面既要重视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儿童心智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对待并慎重选择。其中,做到科学对待的重要方面,是要学习了解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心智发展的成熟理论,而不是被动接受某些早教机构的营销宣传或道听途说。

  著名儿童认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Piaget,1896-1980)在从事智力测验和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儿童的思维里充满了各种错误的、不符合外部客观事实的逻辑。譬如,婴儿不会认识到一个隐没于视野的客体(譬如一个中意玩具或者母亲)其实是仍然存在的。当他们看不到母亲时,就以为母亲不存在了,因此极度恐慌。长大一点点后,儿童需要通过“捉迷藏”等与“消失-重现”有关的游戏,不断重复地积累失而复得的经验,才能建立起“离开”和“某个客体以不同方式存在着”的认知。

  这看起来似乎很笨!其实这只是成人化的看法。儿童之所以显得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并非他们真的笨,而是因为儿童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着信息加工的。

  为了详细考察个体的心智发育规律,皮亚杰采用临床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儿童。他发现,儿童的智力和认知是递进发展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所有个体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其中,“感知运动”和“前运算”对应儿童的学龄前生活,而“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则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龄生活密切相关。


image.png


  皮亚杰关于7岁前儿童心智发展的若干结论,对于早期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儿童并非依赖于“奖励”和“行为强化”来进行学习,而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适应”和“组织”机制获得认知和能力发展的。正如人的身体结构要适应生存环境一样,心理结构也会通过发展来更好地适应环境或者表征外部世界。也就是说,早期儿童的心智发展,并非是父母可以通过“奖惩”或“正负强化”就可以把控的。

  (2)适应(adaptation)是个体最初与环境的互动模式,它指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直接作用而建立图式的心智过程。“适应”由两个互补的活动所构成:同化和顺应。其中,同化是指将外部世界的客体活动与已有的图式进行比对,并形成对客体的感知。顺应则指当前的思维不完全适应外部环境时,通过创造新的图式来调整旧的图式。由此可见,重要的是把控环境,而不是对儿童的行为直接作出干预。

  (3)相对于“适应”而言,“组织”(organization)是一个更加高级的心智过程,它指将已有的图式加以连接、重组,由此形成一个具有逻辑联系的、紧密的认知系统。所以,组织不是与环境的直接互动,而是一种与“环境相分离”的主观活动,它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是心智发展的必要过程。

  (4)在2岁前的感知运动阶段,婴幼儿按照某种“原始方式”对环境做出应答性互动,主要依靠“感觉”和“动作”来和环境打交道。婴幼儿最初用嘴巴、眼睛、耳朵、手和其他感知运动器官来“思考”,譬如寻找隐藏的玩具,将某个物品放入或者拿出容器等等。到了学步期,便可以进一步用言语、手势和扮演来表征内心的体验。


image.png


  (5)前运算阶段指2岁到7岁,跨度相对较长,儿童开始运用各种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有了初步的图像表征能力。不过,这个阶段的儿童是不能进行双向表征(dual representa-tion)的,他们的图像思维是缺乏“可逆性”,即:儿童可以通过绘画或涂鸦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意义,但却不能对绘画(或涂鸦)的含义进行逆向的说明、解释和还原——告诉别人自己通过这些在表达什么。因此,他们难以理解别人的作品,无法完成对某一幅图画的讲解。

  (6)前运算阶段的另一个标志儿童表征能力发展的,是“假扮游戏”,即:通过假扮(假装),儿童学会并且加强了各种新获得的图式。他们通常从三个方面获得进步:一是游戏和真实生活场景越来越分离。渐渐地,在没有真实世界的支持下,儿童也可以随心所欲地、灵活的想象和运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编撰的故事。二是自我中心意识开始减弱。譬如,开始的时候,儿童假装自己吃饭。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给洋娃娃喂饭。3岁以后,儿童会将自己从喂饭的情境中分离出来,让洋娃娃自己给自己喂饭。三是自己与环境的进一步分离。譬如喂饭,再进一步,可能是洋娃娃给小猫喂饭,自己只是这个游戏的导演。儿童通过这样的假扮游戏,一步一步地完成自己与这个世界分裂,逐渐创造出一个越来越复杂的、有很多对象参与的、有故事情节的内心世界。


皮亚杰.增进早期儿童假扮游戏的举措.png


  (7)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心智存在着诸多功能性局限。其实,皮亚杰“前运算”一词的原意,就是指没有运算能力。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还非常僵硬,他们局限于具体时间、具体情景中的具体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完整认知,不能依据逻辑规则对事物进行心理表征。譬如,将两杯等量的水展示给儿童,确认等量后,再将其中一杯水倒入另一个比较矮胖的容器,水位下降了,儿童观察到这一现象,就会认为水量变少了。这说明,7岁以前的儿童尚未建立“物质守恒”的客观认知。

  (8)不仅如此,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生活在一个主观想象的世界中,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不仅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展开的,并且思维具有“泛灵性”。因此,他们不仅以为别人所看、所思和所感和我自己是一样的,而且认为无生命的物体(月亮、星星、云彩)也具有生命物体的信念、思想、愿望和动机。他们常常具有奇特思维和想象,譬如相信仙女、妖怪和其他有魔法的生物,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这些特征是儿童假扮游戏的前提,也是他们着迷于童话、神话故事的心智前提。

  学龄前儿童尽管存在上述诸多认知局限,但他们在与父母、家人的复杂关系中,在与同伴的交往互动中,发展出了极为丰富的情感与想象,并具备以各种符号(玩具、游戏、图像、故事)表征内心感受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他们实际上对不同的因果关系开始有了非常卓越的理解。例如,他们知道动物内脏与机器内脏的不同,尽管他们并没有掌握关于生物和机械的知识,他们开始能够建立一些简单的因果序列概念,譬如“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物体的区别。这些迹象表明,“前运算阶段”的心智发展为下一个“具体运算阶段”关于守恒、分类、序列等具体运算概念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身心基础。


(南岛/向程)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