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金钱”问题是普通人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尽管人们并不愿意轻易谈论它。金钱问题无处不在,甚至有点“无所不能”地搅动着我们的情绪,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因它而着迷,为它或喜或悲,遇它倍感困惑或者怦然心动。别看那些无人摆弄的金钱躺在那里纹丝不动、毫无生气,但却有着无与伦比的操控力:它可以倒逼你的行为,决定你的快乐,支配你的睡眠,甚至影响你的寿命!至此,才有了“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一说。
很多时候,金钱它直接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上层建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出我们的人际关系状态和价值取向。
我记得还是学生时代,看过一部香港电影《夺命金》,第一次对金钱有了一点哲思。在2009年欧债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黑社会马仔、高级督查、银行小职员,他们各不相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却因为一笔几百万的巨款而相互交织在一起。为了这笔钱,他们中有的人贪婪地追逐,不断突破道德底线;有的则战战兢兢地在自己权限范围内违规操作;还有的在救命途中也不惜要与股市搏一搏……故事通过股市的瞬息万变和波谲云诡,来展示不同角色人性的心潮起落以及在善恶较量中的挣扎。
有意思的是,故事的结局却以这笔巨款(馅饼)阴差阳错掉入谨小慎微的银行小职员手中而告终,呈现出一种让人唏嘘不已的命运或然性。当时的我不禁如此思量:得到巨款难道是一种偶然?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容易经历如电影中这样惊心动魄的剧情,但是为了金钱——也许是一次买卖的盈亏,也许是一份工作的年薪,也许是一小笔可以去争取的奖励,也许是200块可以轻松省下来的花销——我们却时时刻刻都在博弈、盘算,或输或赢。
当进入社会,自己慢慢参与到更加具体的金钱问题之中,了解到了更多跟“钱”有关的身边故事,再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我才发现,人们获取金钱的行为背后,实际上受到许多心理动因的支配和控制。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不过是无意识心理动力的显现,在许多与金钱有关的事件中,表面上是金钱的争夺,背后却是心理的博弈。
近几年,常有人议论“金钱卡点”现象。譬如在赚钱和花钱的路上,很多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我努力挣钱都无法挣到某某那么多?我的工作能力就只能挣到这么多钱吗?为什么我总能看到商机,却抓不住?为什么我很难找到赚钱的新路子?为什么我想要达到的合理的收入水平,总是达不到?为什么我憎恨钱,好像跟钱有仇似的?为什么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我却羞于问别人要钱?(哪怕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公……)
这里所谓的“金钱卡点”,即个体在获取、管理、使用或看待金钱时遇到的心理障碍或限制性信念,这些障碍或限制常常无意识地左右着我们的财务运势,导致我们在涉及“金钱”的事情上始终处于“未被满足”状态,或者让我们处于某种无能为力的“未遂”体验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一个人的金钱卡点,可能源于早年经验、家族传统、亚文化背景、社会比较、自我价值感、对一段关系的固化认知以及对金钱的普遍认知等多方面因素。
我来讲一个案例。国内一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作为专业人士的她很容易就发现自己有“金钱卡点”,于是她飞往英国去找她的精神分析师。经过多次分析讨论,终于找到了她卡点的原因——出于原生家庭的经历,她总觉得钱很“脏”。有一天,咨询访谈结束,这位心理咨询师临走时还是照旧拿出一个装着咨费现金的信封递给她的分析师,分析师从信封把钱拿出来,一边数钱一边告诉她:“你摸一摸,它不脏?”就在那一刻,她感觉自己被治愈了,那个藏着过去情结的金钱卡点开始有所松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曾提出“认知失调理论”,他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信念或价值观不一致时,会出现不适感,即认知失调。在对待金钱的问题上,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是邪恶/脏的”,但自己又渴望财富,这种冲突就可能导致他们在追求金钱时感到矛盾,陷入不协调的纠结感受中,从而形成心理卡点。
另一个案例,A女士因与同事合作完成了一个项目,可以分配获得一笔奖金,按照A女士的预期,应该按照实际工作量和一般规则进行三七分,她就能得到七成的钱,但她的同事却自作主张地对这笔奖金进行了平分。A女士因为害怕谈钱以及害怕冲突、习惯性讨好的倾向,并没有对此提出异议,于是她失去了应该得到的那一笔小钱。
在面对这一小笔金钱时的心理退让,折射出她整个生活中面对金钱时的潜在卡点。A女士后来觉察自己,害怕谈钱是因为小时候经常看到父母因为钱而吵架,总觉得和别人谈钱就会引发冲突,所以一直对钱感到焦虑或者保持一种回避姿态。
引发金钱卡点的原因五花八门,不胜枚举。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指出,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会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那些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可能认为自己不擅长理财或赚钱,这种信念成为他们在财务上取得进步的心理障碍,于是产生卡点。利昂.费斯廷格从“社会比较理论”的角度指出,一个人如果在金钱方面有过度的社会比较,可能导致羡慕、嫉妒或自卑,这些情绪可以转化为对金钱追求的复杂心态,要么过度追求,要么错失机会。从情绪感受角度考察我们发现,金钱常常与安全感、自尊和幸福满足感等情绪状态相关联,如果一个人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良体验,将不能有效处理金钱带来的压力或焦虑,也可能导致金钱卡点……
一些关于金钱的看法,反映出金钱问题绝不仅仅是金钱问题,而是自我价值和人际关系的综合反映,进而金钱也反映出一个人心中关于“爱”的议题。
社会中,在女性的世界里,有一种广为传播的思想:虽然一个男人愿意为你花钱不一定意味着他爱你,但他不愿意为你花钱,一定意味着他不爱你。我想这样去分析这句话:我们难以琢磨“爱”这件极复杂、高难度的事,因为金钱恒久的重要性,于是便拿这个更通俗的“金钱”去衡量“爱”,如公式般地得出那样的观点,背后无意识地默认了金钱的重要性远超爱,这种逻辑在通俗的生活中大多时候能够奏效,且屡试不爽;但是在一些更具探索性的“爱”的议题中,用钱去解释爱,又有点行不通,金钱变成了爱的配角。所以,关于金钱与爱的关系,可以个人化地去认知和理解,而你的理解,多多少少会影响你得到的金钱。
总的来说,金钱卡点的背后,提醒我们的依旧是关于“关系”的议题。譬如,如何通过金钱去评估一段关系,如何与金钱和财富建立健康的关系,这可是人生的大问题!人们与金钱的关系,也可以类似地理解为某种“依恋风格”,譬如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浪漫想象自慰型、大起大落抽风型……,不一一列举。不同的依恋风格可能影响个体在处理金钱事务时的信任、依赖和决策方式,最后导致不同的结果。
通过学习一些心理学原理,或者通过接受分析,个体可以更深入地去探索自己的金钱卡点,并采取措施、调整心态,与金钱建立更健康、更积极的关系,进而去改变自己与金钱相关的“运势”和“缘分”。所以,你有金钱卡点吗?你与金钱又是哪一种依恋关系呢?
(作者:刘艳,西南大学应用心理学本科;西南大学心理咨询师技能培训初、中级班结业;南岛精神分析与心理咨询周四小组第24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