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打工人最爱用牛马来造句——“我是牛,还是马?不,我是打工人”,“午夜12点,我在路上等红绿灯,旁边看到和我一样的牛马”,“每天都在当牛做马,但至少我不是一匹孤独的马”……
懂的都懂,大家相视一笑,凑成了当代年轻人的上班图鉴。
遥想当年,父辈那个时代的工作风气却截然不同。爱岗敬业、撸起袖子加油干、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他们爱称所工作的地方叫做“单位”,对单位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且基于此,更是争先恐后地去争取工作表现,完成领导下派的任务,甚至统一的具有“一个工作就是一辈子”“同事即是一辈子的关系”的朴素思想。
对比过去的“单位”,现在的“职场”呈现出更加复杂、变动的氛围。尤其在大城市,许多行业的员工三天两头就辞职换工作,同事之间深度关系难以链接,相互缺乏支持,辞职之后不再联系。加之长期处于高压工作氛围下,大家渐渐对“工作”没有了什么好感,即便是刚毕业雄心满怀的青年人,在数年职场打磨后也会心态转折,甚至普遍认为“工作简直是一个想甩又甩不掉的‘枷锁’”。
对工作没有忠诚度、职场上没朋友、工作压力大、想辞职却因为必要的生存依然每天坚持996……这是当下职场人普遍的现状。如果你单纯因为环境气候、身心状况、任务难度、工作强度等因素而陷入疲惫,则是幸运的,毕竟你没有陷入心理困扰。这种情况下,通过好好休息,做一些适度的调整和放松,与疲惫相关的身心症状就可以得到缓解。但如果陷入职业倦怠(burnout),就要麻烦一些了,你会体会到一种没有“无缘由”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的疲惫感。
齐霁(化名)便是如此。他这样讲述自己的故事——
“我在一家知名的广告公司担任创意总监已有8年之久。起初,我充满了初入职场的激情,凭借出色的创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迅速获得了上司的认可,并带领团队完成了一系列成功的项目。随着公司业务的增长以及客户对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开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应对日益增加的工作量,但是似乎没有尽头。有一段时间我‘拼命’工作,但仍感到自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开始困惑,接着我的身体逐渐出现了不适症状,如失眠、头痛以及食欲不振等。与此同时,也感到对工作的兴趣在减少,曾经让我兴奋不已的创意策划现在变得枯燥乏味,每当接到新的任务时我都会感到极度焦虑,甚至产生了逃避心理。
并且,情绪上也开始出问题,我渐渐地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衰退,更为严重的是,我对同事的态度变得冷漠,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参与团队讨论或分享自己的想法,对批评意见更加敏感脆弱,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之之后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才知道我正在经历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症”,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 年提出,是一种与工作有关的心理枯竭现象,它指上班族在工作的压力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尽管这些感觉均存在一些现实的压力源,但其表现与现实工作压力缺乏对等性。由此可以推论:职业倦怠和身体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层面的疲乏。
职业倦怠会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TA的临床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症状:
(1)持续性的疲劳和能量耗尽感。
(2)对工作漠不关心或感到厌烦、沮丧。
(3)工作中提不起兴趣,带着机械感。
(4)对职业发展没有兴趣,缺乏期待。
(5)工作效率下降。
(6)职场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增加。
(7)面临各种健康问题,包括睡眠障碍、皮肤过敏、消化不良等。
过去,职业倦怠的这些症状容易发生在工作多年的职场中年人身上,不过自2023年以来,包括年轻从业者在内的职业倦怠人群比例猛增,尤其在当前社会竞争和职业“内卷”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职业倦怠愈发显现。
许多职场人面对职业倦怠,未有及时的觉察,沉浸其中并未认识到职业倦怠的严重性,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不易被察觉的职业倦怠坏处很多,许多坏处甚至影响深远,比如:工作效率下降,失业风险增加,群体归属感弱化,成就感缺失,甚至造成自我认同感的丧失;倦怠状态的持续,可能增加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风险,引发各种情绪困扰,从而影响到当事人的人际关系质量,造成社会功能损害。伴随这些体验的,可能还有诸如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或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等问题。
以上职业倦怠存在的风险带有共性特征,当然,也存在其他个人化的情况,需要针对个体进行概念化的认定。针对性地进行涉及职业心理健康的心理测评和咨询评估,是必要的。
但这并不是说职业倦怠不会发生在我们父辈的时代,只要是在持续性的工作过程中,职业倦怠都可能被体验到。只是伴随着从农、工业时代逐步进入更加科技化的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让工作变得愈发让人压抑,让职业倦怠变得更加的普遍、更加复杂。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到:当中或许还隐藏着人们为社会而倦怠、为生活而倦怠、为人生而倦怠的内容。
针对职业倦怠,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获取到不少具体的解读和方法论建议,但在这些知识性、方法性的信息之上,还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拓宽对这个问题的认知。
针对这个问题,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出版了《倦怠社会》一书,对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表达了更具哲学性的反思。他将这个时代命名为“倦怠社会”,造成倦怠的罪魁祸首是追求“功绩”,以“功绩社会”的概念来区别于过去那种被外部规则约束控制下的“规训社会”。
韩炳哲的意思是说:当下的社会高度追求效率和功绩,打破国界和贸易壁垒,导致了同质化、生存绝对化、高效率化,一种没有停歇的、缺乏否定性的、绝对积极的生活,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既定”生活模式中,人们崇尚一种新自由主义——绝对信仰工作、高度积极、没有停顿、彼此孤立、忽视异化,这种表面上的自由选择致使人们不再深入思考,只有不间断的行动,直至一种持续性的或间歇性的倦怠感油然而生,且挥之不去。
从这个人类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待职业倦怠的问题,可以将倦怠一词所指的范围,延展至家庭生活、亲密关系和私人生活领域。或许,倦怠不仅是个体需要面对的心理问题,也是一个亟待反思的社会问题。
所以,我们不仅要去觉察自己的身心,更要去思考和分析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的现状,以便在聚焦自己的时候,也不忘带着宏观视角去审视这个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许会收获更智慧的解决方案。
(刘艳:南岛心理实习咨询师;西南大学应用心理学本科毕业;西南大学心理咨询师技能培训初、中级班结业;南岛精神分析周四小组第24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