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复仇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观众们茶余饭后的新宠。从《黑暗荣耀》到《致命女人》,这些剧集以其紧张刺激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复仇主题,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然而,复仇短剧的流行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现象,它背后也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动力。
复仇的心理隐喻
复仇,简单来说,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但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复仇不仅仅是对外部伤害的回应,更是一种内心冲突的投射和心理渴求的外化。
弗洛伊德指出,人类的行为受到两种基本驱力的驱使: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推动我们追求快乐、爱和创造,而死本能则驱使我们走向破坏、攻击和死亡。
客体关系治疗家梅兰妮·克莱因进一步认为,人类婴儿的内心天生就具有“全好-全坏、偏执-分裂”的二元割裂性,它显现为爱的生长能量与恨的攻击性之间的尖锐对立,这种原始的冲动、嫉羡、谋杀和被迫害的无意识幻想,必须以“投射认同”的方式在人际关系中得以“外化”,并通过来自他人的容纳(α功能作用),完成自我的整合。
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内心的愤怒和仇恨会激发死本能,驱使我们采取报复行动。这种报复不仅仅是为了惩罚对方,更是为了恢复内心的平衡。复仇者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试图消除内心的痛苦和不安,重新获得控制感。
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你被同事抢了功劳,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委屈。你可能会幻想如何报复他,比如在老板面前揭露他的真面目,或者在工作中给他制造麻烦。这种复仇幻想,实际上是你内心死本能的体现。通过幻想中的报复,你暂时缓解了内心的痛苦,获得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复仇短剧与我们的投射
就像我们照镜子时会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倒影,影视作品也充当着"心理镜子"的功能。当观众被某个角色或情节深深吸引时,往往是因为这个虚构故事照出了他们内心隐藏的情感、欲望或创伤。这种"把自己的心理内容转移到外界对象"的过程,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投射"。
最近流行的“重生复仇”类短剧,其实折射着我们不同的心理需求:
1、替代性复仇的爽感:当现实中遭遇不公却无力反抗时(比如职场PUA、情感背叛),看着剧中主角快意恩仇,可以使我们替代性的感受到复仇的快感,这种"替代性复仇"能暂时缓解心理压力。
2、平衡对权力失衡的控制感:短视频里服务员突然亮出董事长身份打脸势利眼,被赶出去的家庭主妇实际上是千金大小姐,这种颠覆的身份反转本质上是对现实中权力失衡的补偿。生活中常感卑微无力的人,对这种"身份反转"剧情或幻想更易上瘾。
3、正义在幻想中的实现:当看到老人被欺辱的子女突然继承亿万家产报复恶人,这种简单粗暴的善恶有报,以虚构的确定性安抚对混乱现实的焦虑,让正义在剧情或幻想中得到了轻易的实现。
社会背景对于“复仇”主题流行的推动
现代社会充满了竞争、压力和不确定性,面对当前社会的“卷”,人们常常感到无助和无力。在这种背景下,复仇短剧提供了一种“心理补偿”机制,让观众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复仇的快感,释放内心的压抑,满足了人们对“正义”的渴望和对“控制感”的需求,在观看过程中体验到了掌控命运的快感,满足了我们在此社会背景下的心理需求。
总结
对于复仇短剧的观看,可能提供了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它显示了国民心理的原始性和幼稚态,表达了内心对“爱与恨、攻击与修复”之间心理整合的困难。另一方面,这种剧情投射,也可以让我们对现实矛盾产生一种幻想层面的依赖,削弱解决现实问题的急切性和行动力。不过总的来说,在无法整合自我的前提下,短暂的逃避和宣泄,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成成:南岛精神分析周四小组第24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