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来自一个咨询师的扪心自问

源源 2025-04-19
    浏览:170
分享到:

假如我是一个厨师,我一定会自信地说,我不可能存在做菜方面的问题;

假如我是一个财务,我一定会自信地说,我不可能不擅长管好家里的钱;

假如我是一个律师,我一定会自信地说,我不可能遇到什么法律方面的挑战。


可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抱歉,我很难自信地说,我一点心理问题没有或我的人际关系特别顺。我也很难自信地说,我的同行,各个都是能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和人际关系处理得特别牛逼的人。毕竟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我想你也看过了不少心理咨询师掉到沟里的事情了。


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最近,的确遇到了一些对我提出类似以下这些问题的朋友:


1、你做的是心理咨询行业,那你能否很好地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呢?

2、你是心理咨询师,你会不会处理好自己的亲密关系?

......


假如我是一个厨师,你不会问我是不是能做好一道菜,你只会想要尝尝我做的菜。

假如我是一个财务或律师,你也不会问我是不是能做好我的业务,你会直接问我你关心的专业问题。


可轮到我是心理咨询师了,你不会问我相关的心理知识,却是想先看看这些心理知识在我自己身上是否足够管用。


这还真说明了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呢,边缘到人们常常宁愿相信自己的习惯和经验,并质疑这门学科在人身上到底能发挥什么用处。


我的确很难自信地说,我们这个行业里,个个都是高手,都能把自己的心理管理得特别好,都能把心理知识用得游刃有余。甚至我看到很多同行,一边给别人做着咨询,一边为了自己的问题而焦头烂额。


他们有的一边在给别人做家庭治疗,一边却处理不好自己的婚姻和亲子关系;

有的在给别人做情绪疏导,夜深了却照样失眠,照样该抑郁就抑郁,该狂躁还是狂躁。


就拿我自己说吧,我有时候对别人的内心活动还挺敏感,下意识会从别人的微表情里归纳出对方的心理活动,从而能很快共情别人,另一些时候,我又挺解离的,我会把前面那个敏感的我压抑到我的潜意识里,留下一个麻木的我,无法感觉到别人的情绪,只是假装好像很认真地在倾听。


这源于,我有一个特别焦虑且会在跟我的关系里无边界地释放焦虑的母亲,这个焦虑的母亲在责备我,批评我的时候,是很难做到非创伤性反应的,而我源于自我保护,为了要在那个家庭里生存下来,我有时候就得敏锐地捕捉到她的反应,推测出她可能的行动路径。然而我母亲的焦虑一旦配合上她边缘水平的人格特点,我就很难捕捉到她的行动路径,她情绪极端的时候,一会儿像天使,一会儿像魔鬼,就会让我特别崩溃,于是我就只能解离,只能让自己的意识破碎开来,在意识层面留下一些维持我基本生存的部分,留下一些还能应付母亲的部分(例如假装身心都在场),而把那些能感知到痛苦,感知到焦虑的部分压抑到潜意识里去(类似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


这就导致我在做咨询的时候,有时很敏锐,很共情,而太疲惫时,也会解离,也会很麻木,但又假装在认真倾听,其实那时候脑袋里一片空白。

但我的心理知识,以及我接受的训练,有时也会让我突然意识到我陷入了解离,又会把我拉回来,让我那个能共情的意识重新苏醒。


我想,我这么多年找咨询师给我做咨询,参加团体,参加督导,持续学习的努力,多少还是不算白费。我们咨询师圈子的人,还是很愿意抱团取暖的。


所以我们这群心理咨询师,其实都是普通人罢了,甚至我们恐怕有时比很多普通人还要苦,还要胆小和麻木,还要我执和迷茫。不过,心理咨询师是一群能够直面自己内心的痛苦,并试图去理解痛苦的人,这就使得我们比很多普通人要勇敢一点,勇敢地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创伤和黑暗,并把它大声说出来。同时,我们的动力也多一点--至少很多人还愿意相信只要肯努力,是能为自己和身边的人,多少带来一点疗愈的。


至于为啥有这个动力,我觉得原因就一个,就是现实生活足够让人痛苦,而恰好我们又不是那种习惯对这种痛苦就听之任之的人罢了。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