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认同与依恋:“父母我”三角关系中的基本心理效应

管理员 2017-10-03
    浏览:4857
分享到:

(一)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儿童期“父-母-我”三角关系的发展,对我们构成一生的影响。它不仅是性心理发育的基础,而且也是青春期及成人以后一切亲密关系的基础。我这里说的一切亲密关系,不仅包括当事人的两性亲密关系、婚恋情感关系以及他(她)与自己下一代的亲子关系,也包括当事人与同性朋友、异性朋友的社交关系,以及较为亲近的职业交往关系。

  3~6岁是个体情感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中,“认同”与“依恋”,是这个阶段儿童情感发展的主题。以后,这个主题还会在青春期得以充分显现。

  什么是认同呢?“认同”一词含有认可、赞同、接纳和模仿的意思,指通过体认与模仿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使之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心理历程。简单地说,就是态度上认可赞同,行为上模仿,感受上容纳。譬如:爸爸爱妈妈,儿子就会认可或赞同爸爸,自己也会像爸爸那样去爱妈妈。不过,要是爸爸可以随便辱骂妈妈,经常鄙视妈妈,妈妈却逆来顺受,儿子也会模仿爸爸以不恭敬的方式对待妈妈。

  正常情况下,在“父-母-我”三角关系中,儿童有了性别意识,由此他们会主要依从“同性别认同”的自然法则来进行情感选择。也就是说,儿子会无意识地认同父亲,女儿会不自觉地认同母亲。相对而言,异性别认同效应,则居于次要位置,而且主要涉及非性别层面的认同。

  由此我们就能够理解,大多数情况是,许多女儿尽管在形象气质上可以很像父亲,但在情感模式、婚恋观和两性观上,还是和母亲相似。相反,儿子们在骨子里(而不一定在观念里)像父亲,常常应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断言。

  有了认同,便有了针对异性别父母的依恋关系,这是模仿学习的结果。这里“依恋”一词,含有眷恋、留恋、不舍、渴望等复杂意义,是指一种情感上的接近感和亲密感,也指心理能量(力比多)的投注,包括性选择与性冲动。爸爸和妈妈睡在一起,小男孩模仿父亲的方式也要和妈妈睡在一起,这就是认同父亲而依恋母亲的表现,其中可能还包含某种程度的“吃醋”心理。

  所以我们常说,父母们千万别在孩子面前吵架或动粗!当一个父亲当着女儿的面辱骂妻子时,受伤的不仅是妻子,而且包括女儿。同理,一个妻子当着自己儿子的面指责、教训丈夫,也是在无意中降低儿子的自尊心。

  如果一位母亲反复地告诫她的女儿“父亲不值得我们信任,男人不可靠,也不值得我们去爱”,并且以身作则地显示对男人的鄙视、恐惧或厌恶,那么,这个女儿成年以后成为LGBT个体,就一点不奇怪了。反之,爱,夫妻恩爱则能给孩子创造“被爱”的感觉,远胜过单纯在亲子关系上的种种无谓努力。

  实际上,决定认同与依恋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父母之间的婚姻模式及情绪反应,以及带给孩子的感受。其中,痛苦、焦虑等不愉快体验,是决定认同和依恋与否的关键。

  譬如说,如果一个小男孩在母亲的脸上发现了痛苦情绪,自己内心也就会感受到某种痛苦,他就很难去认同引发母亲痛苦的那个父亲的态度和行为。反之,如果母亲的行为让父亲沮丧难过,小男孩也会感受到难过,他不仅不会认同那个“受罪”的父亲,也就会不自觉地拒绝依恋母亲。由此出现“反向认同”或“拒绝依恋”现象。

  不过,并非所有的认同都一定是积极。在认同与依恋的双边情感的发展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孩子可能会无意识地认同父母身上的不良行为。譬如父亲“小偷小摸”,当他获得“偷盗成果”后,妻子非但没有痛苦和焦虑,反而恭喜丈夫成就满满,甚至欣喜若狂。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样呢?自然会认同“偷盗”行为,以后则变成一个“小偷”或者“大盗”。

  又譬如,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奉行专制独裁的家庭统治模式,动不动就对妻子骂骂咧咧,严厉指责,一副家中“土皇帝”架势,妻子承认丈夫的绝对权威,或已习惯了逆来顺受,或天生受虐,并不表现出有多痛苦,儿子长大后,也会像自己的父亲那样成为一个更为“男权而霸道”的人。要是女儿,成人以后自然是心甘情愿“侍奉强人”的角色。

  之所以出现这些病理性的认同现象,是因为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的人格不成熟,社会接触较少,缺乏是非判断和道德判断能力,也无从准确理解发生在父母关系中的成人行为的意义。因此,父母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认同和依恋的发展,是学龄前儿童最重要的心理过程之一,这不仅关系到孩子将来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也关系到他们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内心是否协调,是否统一和完整。


(二)


  认同自己的同性别父母,意味着儿子能够从性别及整体上接纳父亲的图像,女儿则从性别和整体上接纳母亲的图像。正是因为这种心理上的接纳和吸收,孩子从幼年开始就能感受到来自同性别父母的情感支持,他(她)也就接纳了自己的性别和自我图像,从而养成珍视自己、爱惜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变得比较自尊。

  不仅如此,认同自己的同性别父母,意味着儿子接受父亲的规则,女儿接受母亲的教诲,承认父母的性权利和父母关系的先在性,这有利于放弃父-子或母-女之间的对抗心理,顺理成章地发展出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不带欲望的深情依恋。

  反之,如果孩子拒绝接纳自己的同性别父母,儿子不认同父亲、女儿不认同母亲的,或者启动反向认同机制,要求自己成为和同性别父母不一样的人或相反的人,他(她)也就无法接受内心中的真实自我,也无法感受来自同性别的那个父母的感情支持。其后果是,他(她)往往会拒绝接纳自己,甚至拒绝接纳自己的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他们讨厌自己、自我怀疑、自恨,甚至自我唾弃。不认同、反向认同以及其他形式的认同失败,无意例外地导致依恋关系发展上的混乱,陷入俄狄浦斯冲突中。

  有一位28岁的未婚大男生,他在一家公司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公司另一部门的一位做营销的女子多次对他主动示爱,他都本能地选择回避,不敢与之恋爱。临近春节的某一天,那女子主动将自己的家庭地址留给他,并向他索要他家的住址,他一下子就崩溃了。以后时不时出现阵发性焦虑症状:胸部突然产生强烈不适感,心悸、出汗、胸闷、透不过气来,感觉自己要发疯或失去控制似的,产生极度焦虑、恐慌的体验,并不时出现濒死感。这些表现属于特异性焦虑症的典型症状,又叫惊恐发作(panic attacks),或称为急性焦虑发作。

  我问他“你为什么那么害怕那个女人呢?”他回答说:“不知道!当时也没觉得有什么,但之后,我就发病了。”

  于是我和他深入讨论了那个女子对待他的方式,结果发现,这个女子对他的主动、热烈、控制性及诱惑性的方式,以及她能干、强悍的个性,高度契合了这位大男生幼年记忆中令他恐惧焦虑的母亲。

  大男生出生在四川农村,从小与母亲一起生活,三岁之后仍和母亲睡一个被窝,幼年记忆中有窥探、抚摸母亲性敏感部位的行为。父亲性格懦弱,常年外出打工但收入微薄。强悍的母亲常常谩骂父亲甚至动手攻击,父亲只能忍气吞声,不敢反抗。大约五岁左右,父亲回到家中时间多了起来,他开始回避母亲,不敢与母亲亲密接触,就和父亲睡另一房间。

  有一天晚上,睡梦中听得有声响,假装睡着。母亲走进房间,揪住父亲的耳朵,将父亲强行拽到母亲的房间。出于好奇,他摄手摄脚地从门缝中窥探父母行“啪啪”之事。见到父母性行为一幕,甚为震惊、紧张、兴奋、恐惧……。他告诉我,记忆中的父亲似乎“痛不欲生”。因此,他十分同情父亲的遭遇。但另一方面,又十分鄙视父亲,担心自己将来也遭遇悍妇,成为父亲那样的懦弱男人。

  作为幼年性心理创伤的一个典型情景记忆,被遗忘在小男孩的无意识中。在这个记忆中,开始阶段是过度感受了母亲的性诱惑,以及被母亲控制的痛苦,以后又意外地遭遇成人性行为场景,于是陷入俄狄浦斯冲突(即乱伦恐惧)中。

  这个大男生一方面不认同自己父亲懦弱无能的性格,梦想成为大人物、将军或天才。他常常梦到自己是希特勒手下的一个元帅、大将军,指挥军队征服欧洲。但另一方面,又对来自强悍女性的诱惑产生强烈的兴奋、恐惧等冲突体验,陷入内心挣扎。现在,当遭遇到那个主动诱惑、追求他的女子后,无意识中被禁锢的欲望与恐惧就被调动出来了,于是重现了幼年创伤的一幕,表现为“惊恐发作”症状。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幼年特别是3~6岁这个阶段,父母的婚姻关系中的不恰当表现,以及父母在孩子面前所展现出来的痛苦和焦虑情绪,会在儿童期形成创伤记忆,并对成人后的生活造成持久影响。


(三)


  那么,关于父-母-我三角关系,最理想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描述,那就是:父母相亲相爱,真实而和谐,他们深情关注孩子的存在,尊重孩子的独特价值。孩子则认同接纳同性别父母,并发展出对异性别父母的情感依恋,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父-母-我等边三角形关系结构。在这个等边三角型结构中,父母的婚姻及情感关系和谐美满,母亲体谅、接纳丈夫,并渴望丈夫的爱,尊重丈夫并维护其作为孩子的“父亲”的正面形象,父亲则欣赏、关心、体贴并爱护妻子。

  父母双方无条件地关爱孩子,深情关注而非诱惑孩子,适时满足而非放纵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情感氛围中,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认同自己的同性别父母,即女儿认同母亲,儿子认同父亲,并发展出正常的异性别亲子依恋,即母子依恋和父女依恋。

  精神分析实践一再证实家庭三角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婚姻关系具有优先性,而不赞成一味关注于亲子关系的改善而忽视婚姻关系的经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于三岁以后进入俄狄浦斯阶段的儿童来说,父-母-我三角关系不应该是一个模糊的结构,而是一个清晰的、具有内在逻辑的人际关系结构。其中,婚姻关系才是决定性的关系,亲子关系则是父母婚姻关系的衍生物,孩子对父母是否认同与依恋,则是一个最终的结果。

  人格成熟、关系正常的父母,他们明白为人父母的责任,他们不会在孩子面前发生极端冲突,也不会以贬损自己的配偶来提升自己的价值,或者通过无意识的诱惑之举,来获取子女的同情、怜爱与芳心。父母作为孩子的楷模,一开始就将自己对配偶的尊重与关爱传递给孩子,这便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


(南岛/向程)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