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成都广播电台交通文艺频道节目主持人):向老师,我手上有一个关于“色眼”或者叫做“淫眼”的个案。做了这么多年主持人,还是第一次接触“色眼”这个话题。个案中的女主人是一位初三女生,对男生特别敏感,同学都说她“很色”。
向程:她自己的看法呢?
小云:这里有她的一封信,在信中她是这样描述自己的问题的:
“小云姐姐,我上课时眼睛总是往两边看,对男生特别敏感。女同学都说我‘很色’,一时‘女色狼’、‘色鬼’就成了我的代名词。真没办法,请您救救我吧!……在初二之前我的学习很好,总是前3名。到了初三要面对中考,成绩反而滑坡,我成了全班66人中的第36名。从此我很自卑,很自伤,后来就患了这种病。”
“我有顽强的毅力,我以为能顶住疾病的骚扰坚持学习,取得好成绩,结果被这无形的力量把我挫败了。我四处求医问药,结果全是白搭。更不用说我的父母为我操了多少心,花了多少钱。”
“眼睛病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我连最起码的人生权利——好好坐在课堂上静静学习的机会都被剥夺了,和同学讨论问题的可能都被切断了。我两手时常常试图遮挡着两眼的外角,想拦住那邪恶的目光。同学对我的评说,比眼睛的病变更加伤害我的心灵。我真的绝望了。我想过自杀,但我深感对不起父母生我养我的操劳。为我的病他们已经花了4万多元,家底都掏空了,可父母仍坚持要我看病。好老师:请您救救我!”
向程:读了她的这封信,你有些什么印象或者感觉?
小云:给我总的印象是,她在学校上课时眼睛总要不自觉地看男生,但又不敢明明白白正正当当地看,只能是“偷看”了。再有一点就是,这位女生对自己这种倾向有强烈的抵抗心理,不接受自己想看男生的冲动,很在意同学们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但又控制不了要那样去做。向老师,不知道您遇到过类似的案例没有?
向程:类似的个案很多,属于典型的性心理障碍,而且遇到的大都是青春期的孩子。譬如我最近接手的一位来访者,一个15岁的女孩,她控制不了要去偷看班上的一个男生。也许有人会说,女生看男生可能是因为她喜欢那个男生吧,但这位来访者却明确说自己并不喜欢那个男生。她痛苦地告诉我:“我见到那个男生就忍不住要看他几眼,我对他也没有什么好感,不喜欢他,甚至很讨厌他,但就是控制不了要看他,而且有时候我忍不住要看男生的裤裆位置。别人都说我想和他谈恋爱,都说我眼睛‘色迷迷’的。但我从来没有这种想法呀!……我把隐形眼镜摘了下来,以免去看男生,但这样做毫无效果。我真的很痛苦!”因此,我们需要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来正确的理解关于“色眼”或“淫眼”这一心理现象。
小云: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咨询过一些专家,他们的基本看法是,“色眼”是青春期孩子获得关爱的眼神,象征着对爱的期待,对慰藉的渴望,对他人的倾慕;又说,“色眼”是神经紧张的表现,是心理和生理紧张的症候,是女孩内分泌紊乱引发的性机能亢进,于是这种生理亢奋就从眼神中泄露出来,与异性接触或对视,就脸红气紧。这种分析是否合适呢?
向程:有道理,但这是一些泛泛的解释。在这个解释中,并没有回答两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期待关爱和表达倾慕之情,她们为什么一定要以“色迷迷”的眼神来表达呢?色眼与普通意义上的爱慕眼神、欣赏的眼神、关爱的眼神、渴望的眼神是不同的,究竟有什么不同?
第二,身心紧张和性机能亢进,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是具有普遍性的,色眼与性生理发育有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色眼”却仅仅出现在少数孩子身上?
小云:是啊,我也觉得前面的分析太过一般化,我更关心怎么才能帮助这个求助的女生摆脱色眼的困惑和痛苦。我真的不知道该向她说些什么!只能安慰安慰,叫她不必太在意同学们的评价。但这好像没有用处。
向程:理解!不过,只有对孩子行为的心理根源有了恰当的理解,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得首先对“色眼”进行一番界定,为此,需要先对“色眼”做一些联想,体验体验“色眼”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当然,需要声明的是,我们在这里讨论色眼,是从普遍意义上进行的,不一定完全符合你所提到的这个案例。
小云:好。
向程:我想,小云您是一位很有魅力的女士,或许您在生活中有过面对色迷迷的男人的经历。现在,请想象你曾经遇到一个男人正色迷迷地看著你……请你告诉我,你体验到些什么?
小云:嗯——,让我想象一下。我觉得他在看我,但又觉得他不仅仅是在看我,而且觉别有用心,居心叵测!不是那种很坦然的眼神。我记得杨凤池老师曾经戏剧性地描述过“色迷迷”眼神,他说那种男人看你的时候,你会觉得他的眼神是“带勾子”的。他看着你这里,想的却是另外的地方……;他用目光注视你,但感觉有一双无形的手在你身上,那是一种被人侵犯的感觉;或者,在他窥视你的一刹那,你会感觉到还有一双隐藏的眼睛在审视你——不是欣赏你,而是把你当作某种猎物在审视。嗯,我现在想起了一句俗语“十个眼镜(儿)九个怪…”,那是一种眼睛后面还有一双眼睛的感觉。对不起哈!向老师,我没有攻击你们戴眼镜男士的意思!
向程:啊!但愿不是(笑)。可能——,戴眼镜的人容易给别人造成一种“还有另一双眼睛”的感觉,所以生活中才有人戏说“眼镜很色”吧。不过,你刚才的描述的非常到位!你觉得那种眼神里有伤害你的意图吗?
小云:有,反正是不尊重的眼神,可能因为这种眼神与“性”的东西有关吧。
向程:对。从你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色眼”的三层含义:第一,色眼是一种具有强烈性色彩或性企图的眼神;第二,色眼是对性欲望的自我压抑、否定和伪装,是一个人使用意志力努力控制自己的结果,因而这种眼神会给人一种不坦诚、别有所图的感觉;第三,关键的一条是,色眼的当事人一般并没意识到这种眼神的性意味,也就是说,当事人并不一定知道自己的眼睛是“色迷迷”的,他们只是害怕注视对方,害怕看对方,或恐惧视线交接。
小云:您的意思是说,色眼的当事人一般并不知道自己的眼神很“色”?
向程:对。认为色,是别人的评价。开始的时候,当事人只是下意识地恐惧或回避看别人,但又控制不了,他们并不能够清晰地识别这种眼神的性意味。这是因为所谓的“性企图”并不是有意识的动机,而是一种无意识的冲动。
小云:有性企图自己却意识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向程:这不奇怪,因为是儿童嘛!这里所说的“性企图”,也是指儿童的性好奇和对异性的渴望,不能等同于成人的性动机。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性动机,这是儿童与成人的最大不同。一些心理成熟度很低成人,往往无意识中诱惑了别人,自己却不知道。其实,色眼的症状虽然出现在青春期,但其心理根源却在儿童期,主要是学龄前的三至六岁的性心理创伤所致。既然心理上属于“儿童”,自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性企图。
小云:您的意思是说,色眼的心理根源在儿童期?
向程:是的。心理治疗中发现,患“色眼”或“淫眼”病的人,存在着否定甚至鄙视自己的性欲望、性冲动的思想观念,觉得不应该“看男生”、“看女生”、“看异性”,不应该“谈恋爱”等等,他们认为“与异性接触是见不得人的”,对两性接触持有肮脏不洁的意识,并努力控制、压抑自己对性的好奇心、冲动和行为。而这些性羞耻观念的产生,则要追溯到儿童期,特别是学龄前的三至六岁阶段,在那个年龄阶段,儿童会有许多下意识的性游戏、性探索行为。但是很不幸,父母在这个时期,可能对孩子实施了不恰当的性教育,即:以某种粗俗而极端的方式对儿童的性探索行为进行禁忌和惩罚。这就为青春期后出现“色眼”等注视障碍埋下了隐患。
小云:譬如说?
向程:譬如我前面提到的15岁女生,在她5岁的时候,有一天,她和自己的小表哥脱了裤子做“性游戏”,被姨妈撞见。随后,母亲知道了这件事情,觉得很丢脸,于是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据说母亲用“最难以入耳的话”辱骂了她三天,说她这么小,就知道勾引男人,等等。这就是一个不恰当的性禁忌。到了青春期,这种关于性的创伤记忆带来一个矛盾体验:一方面,她对性和异性充满儿童式好奇与渴望,但另一方面,因为对性的肮脏不洁意识以及羞耻感和自罪感,她又不得不压抑自己的这种冲动,于是形成了色眼和注视恐惧。
小云:哦!看来父母千万不能用粗俗方式对儿童进行性教育。他们一旦对异性有了性的好奇和冲动,内心中的性不洁意识、性自罪感、性羞耻感就会冒出来。难怪他们那么纠结。
向程:所以说,色眼是一个人对性、异性的好奇心或冲动的扭曲表达。这里的“扭曲”一词是指:在渴望的同时,又陷入对性的鄙视、厌恶和对惩罚的恐惧。所以,也可以说,色眼的本质不是表达了对对方的爱慕,而是对自己内心欲望的防御。
小云:哦,难怪色眼的人,都说自己并不喜欢对方。
向程:对,当你发现一个人正色迷迷的看着你的时候,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他喜欢上你了,也不要以为是你在“招蜂引蝶”,或者是你有什么过失!这一点很重要。
小云:明白!向老师,您说色眼的根源在幼年,但小时候为什么没有这个症状?
向程:这是心理创伤受青春期身心发育推动的结果。假如一个人在儿童期,由于家庭过度性禁忌,或者亲子关系存在缺陷,孩子与异性别父母缺少安全亲密的接触,对关爱的需要就被压抑了,因而他(她)“与异性亲密接触”的需要就比通常的孩子强,对性的好奇心也没有得到满足。到了青春期或成人期,这种被压抑的需要会转移为对某一位或某一类异性的注视和渴求。另一方面,恰好他(她)对两性之间的关系又有某种不洁的观念和羞耻感,甚至对性有邪恶感。那么,在与异性接触中,就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拒绝”、“否定”、“厌恶”、“恐惧”等心理,这就构成一对矛盾。致使对异性的注视和渴求“变形”,形成 “色眼”特征。这就是“色眼”的心理发生机制。
小云:那么,应该怎样帮助他们从症状中走出来呢?
向程:用意志力克服这种症状,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色眼”行为具有神经性冲动的特点,即:不受自我观念和意志力的控制,不受理性意识的指挥。于是,我们就能理解那位初三女生,依靠自己顽强的毅力,甚至用自己的两手试图遮挡着两眼的外角,想拦住那邪恶的目光,但怎么做都无济于事。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认为,她之所以强烈地需要窥视男生,恰恰是儿童期性心理创伤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心理创伤”主要不是来源于社会评价,而是来源于不被人们注意的另一个侧面——家庭性教育、性示范的早期事件,以及不良的父母两性关系。
小云:按照您的分析,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色眼的根源在错误的家庭教育和扭曲的亲子关系中。是这样的吗?
向程:可以这样说。
小云:那么,我们怎样帮助那些“色眼”的朋友呢?您有些什么建议?
向程:我想,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改变对于性的错误观念和态度,以便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对待性。对于症状来说,主要是取消压抑,取消自我控制,避免使用意志力强迫自己不去看异性,并尝试以坦诚的态度面对异性。要知道,努力控制自己不去看异性,不仅无效,而且是对正常的关爱渴求的压抑,会加重色眼的症状。“控制——冲动——色眼注视——自罪——进一步控制”构成一个恶性循环。
但是,这一改变,不是通过简单的教育、宽慰、劝导就能完成的。对于我们所提到的初三女生,我建议她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接受心理辅导。心理医生会和她讨论成长经历中的关于性的记忆,与性相关的事件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总之,她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性观念和性道德意识,并对这些观念的形成根源有起码的认识。从现实层面上说,她需要增加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而不是限制交往。作为社会,不应该把“色眼”倾向看成是一个与道德品质有关的问题,而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心理问题,一种心理疾病,给予足够的理解、关怀和帮助。
(南岛/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