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亲情中的倾听与表达

向程 2017-11-25
    浏览:2073
分享到:

15djt0026rf.jpg

 

  中、老年人对亲情的看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一是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相互体谅的感受与体验;二是老人与子女、后人之间的情感关怀。然而,老年人常常感到自己不被需要,没有价值,他们爱的能量无法得以宣泄或转移,因而对情感付出和情感交流怀有格外强烈的需求,却难以正确地表达。

  民间常有一句俗语来形容老人:“老小孩,老小孩,越老越像小孩。”这句话是指老人在情感表达方面具有孩童般的特性。人到老年以后,性格和行为出现退行、敏感及幼稚化倾向,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我,这是普遍的现象。其中,最常见的病理性表达方式之一就是“疑病”或者“生病”,他们或者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疾病而反复就诊,或者高度关注医疗、健康、药物、保健等信息,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身体状况与某种不治之症对号入座。

  孩童的心因性感冒发烧、闹肚子,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并以此获得关爱,这是孩童身上的常见现象。不过,老人们在回归亲情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表现,他们需要子女的关注与照顾却又无法直接表达,他们渴望有更多时间能和亲人在一起但却诉求无门。如果子女们忽视老人的这种心理需要,粗暴地拒绝与老人相处,或者表现出某种厌烦情绪,就会无意中伤害老人的自尊心。

  曾经有一位D女士因为她母亲的行为而大惑不解。母亲自从退休后不知道为什么就经常生病,虽然无外乎伤风感冒头疼一类的小毛病,但老太太却坚持每次一生病就要住院。D女士和她的兄长认为母亲身体欠佳,遂安排母亲去当地最好的医院就诊治疗。但老太太在医院住不了两天就要求出院,不是怪罪医院的服务态度不好,就是说床铺睡着不习惯,要求转院。经过一番没完没了的折腾,老太太把城里的几家大医院都一一住过后,最后选择一家小医院安顿下来。而这家医院后来成了老太太的定点医院,差不多每隔一段时间,老太太就会生一场病,到这家医院住上一阵子。

  其实老太太没什么大病,但凡遇到身体稍有不适,她就马上要求住院,子女也不便拒绝。D女士担心母亲长此以往,会不会紧张过度,或者陷入疾病暗示,反而引起身体上的病变。

  我问D女士:“平时看望父母的时间多吗?” D女士告诉我,因为她和哥哥的工作都非常忙,因此看父母的时间确实不多。平时也会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询问老人的生活起居和健康情况,但老太太每次都说自己过得挺好的,不用她们操心。但只要老太太住院,她和哥哥就会去陪伴。老太太总说自己是小毛病,医院有人照顾,让她们不必担心,要以事业和自己的小家庭为重。可是做子女的难免放心不下,每次还是抽去时间尽量留在医院陪护。后来,老太太住院次数越来越频繁,兄妹俩一面要工作一面要照顾老人,终于心力憔悴。

  “母亲最终选择的那家医院离你们远吗?”她说:“不远,这家医院离我和哥哥的家都挺近的,就公交车两站路程。”我笑着说,“你看,平时你们抽不出时间看老母亲,可老太太想你们啊!但另一方面,她又不想为难你们,就只得为难自己的身体了。她找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好给自己机会多和你们在一起。”

  我们的躯体和内心有一个相连的通道,内心无法表达的诉求会通过躯体不适间接地表达出来,临床心理学把这种心身转换机制称之为“躯体化”。老太太经常生病,频繁住院这一行为的动机,不过是为了创造出“我和我的孩子在一起”的情境而已。可是,很多子女无法理解老人对亲情的需求,不能分辨老人“生病”、“就医”行为背后真正的心理原因。他们被老人身上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一味地关注老人的疾病与健康,或者一味地增加对老人的物质付出,而忽视情感的沟通,因而不能真正地安抚老人的情绪,无法有效地竭制老人“反复就医”的行为。

  在一次家庭会谈中,一位73岁的母亲和她最小的一个儿子在咨询室激烈争吵起来,这让我有机会彻底了解到老人的亲情诉求是如何在病理性的表达中被误解的,而后在对话中又是如何被逐步澄清的。

  “我和你爸简直就像是丁克老人,没儿没女的!你们一天到晚就是忙、忙、忙!何时管过父母的死活?”强势的母亲一脸怒气。

  “我怎么就没管您?我不是每周都要回来一次,至少我要呆半天!”

  “哼,半天,谁不知道你自己这半天是怎么过的!”母亲转向我说:“他吃完饭,碗筷一丢,就去院子里打麻将,不赌博他过不得呀!”

  “我,我那不是赌博,是放松!好、好、好,以后我洗碗就是了。让您搬到我那边去住,您又不愿意!我每次来不是给您和爸买了好多菜吗,我不想要你们那么辛苦。”

  “我不辛苦哪会有你们今天!”老太太跳将起来,“我和你爸,谁愿意吃你超市里买来的东西?那些东西都是给懒人准备的。你钱多,收入高,不在乎这些,我们可不习惯吃这些懒人食品。”

  “那要我怎么做?”人到中年的儿子满脸无奈,苦笑着向我求助。

  “或许母亲并不需要你每周都去看她,也不在乎你帮不帮她洗碗,你母亲或许只是要你陪她说说话而已。”我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并给出了一个建议。

  “我和她说什么?股票、新闻、时事?他们又不关心这些,也不懂!”

  “我的意思是说,你想一想父母,特别是你母亲,她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譬如你小时候的经历,你童年时代的生活,或者老人家年轻时代的故事,你现在的家庭生活,家人、亲戚之间的事情。我想这些是母亲感兴趣的,是吧?”

  听我这么一说,老太太的脸开始松弛下来。“心理专家就是不一样,你要好好向人家学习,别一门心思钻进‘钱眼子’里面去了。”

  老太太的话,话丑理端。作为晚辈,我不好一味地指导下去,只好露出谦逊的表情,拿自己说事。

  “我妈,七十多岁,和您母亲一样,也不喜欢我买东西去看她,反而喜欢孙女打电话去说今天要吃什么,说自己学习有多累,肚子有好饿,嘴有多馋,要奶奶给她做好吃的。开始我也不理解,后来才明白,老人家希望我们不时去吃吃她做的饭菜,找找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感觉,找找当年养育我们的感觉,这才重要。要是我们把菜都买齐了去见她,或者安排在外面餐馆一顿豪吃,这种感觉就会消失。弄不好,老人家还觉得在吃儿女的‘自来食’呢,不是个滋味。我想啊,老人永远是长辈,不需要我们同情,儿女终归是儿女,最好多表达对父母的需要。”

  “哦!”这位委屈的儿子好像终于有所领悟。我转眼看他的母亲,老太太早已在一旁默默地抹泪……

  事实上,物质的丰富、环境的改善永远无法满足老人对亲情关怀的需要,因为对温暖、包容、依恋、陪伴的渴求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这种需求一直是人类生命历程的重要篇章。只是在成年之后,我们暂时将这种需求转移到对事业、财富、权利的追求中。但当人步入暮年,所有的需要开始向内心世界回归,亲情关怀便渐渐成为老年生活的主题。

  在人生的轮回轨迹中,当生命越是迈向终点,情感需要就越是接近起点,这是普遍的规律。那么,对于老年人而言,应如何改善自己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沟通,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亲情关怀氛围呢?

  ⑴ 不以“寻求回报之心”对待子女。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认为,家庭系统爱的动力是一代又一代地向下传播爱,正常情况下,下一代子女总会欠上一代父母的。但是,下一代没必要向父母偿还或报恩,因为他也要做同样的事情,把爱继续向下传播。如果老年人太看重子女的孝顺,要求子女在日常琐事上遵循孝道,其结果可能使子女持续生活在父母的要求与阴影中,陷入“因小孝而失大义”的境地。其结果是,下一代怀着对父母的愧疚,拼命还上一代的债,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由此形成无法向下传承爱的家庭系统,最终导致家族的衰败。

  ⑵ 坦诚沟通,真实而理性地表达情感。无论是对待子女还是对待配偶,老年人要将自己真实的愿望表达出来,告诉家人关于自己日常生活的想法、计划、感受和烦恼,以及作为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与要求。真实的表达有利于促进代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交流,有利于以彼此接受的方式和睦相处。

  ⑶ 理解自己的心理需要,做到依存有度。老年人一方面要积极表达对情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注意维护作为父母的角色,作为子女和后人的精神支柱和情感支撑,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分忧解难。作为父母要意识到自己是否有幼稚化的需求,强化“我是父母”的角色意识,避免将子女当成心灵上的监护人或精神上的唯一依靠。老年人需要与子女保持平等、理解和尊重的关系,让子女拥有独立于自身把握范围之外的生活。

  ⑷ 以婚姻关系为重,经营老年爱情生活。老年人应该认识到,随着第三代的出生,子女的家庭生活重心将由原来的亲子关系转向下一代的亲子关系,原有的家庭关系也将发生显著变化。因此,老年人始终应该将夫妻婚姻关系放在所有关系的首位进行经营。夫妻之间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营造和谐氛围。要认识到良好的夫妻关系才是老年生活的保证。


(南岛/黑风)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